肖军正大使在《今日以色列》发表署名文章 《中以互利合作造福两国人民》
2025/02/06

2025年2月4日,中国驻以色列大使肖军正在以色列最大希伯来语报纸《今日以色列》网站上发表题为《中以互利合作造福两国人民》的署名文章。全文如下:

我到任两月有余,同以色列社会各界朋友广泛接触,深切感受到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传统友谊,深切感受到两国互利合作的丰硕成果和巨大潜力。我愿借此机会同大家分享对中以友好互利合作的几点感受。

一、2023年10月后,在以中企履约情况如何?

来以赴任前,我专程参访了中以常州创新园、上海创新园两大园区。到任后不久,我走访在以中企承接的海法新港项目、特拉维夫红线轻轨项目、特拉维夫绿线轻轨建设项目和吉瓦特106套住房总包项目,与来自上海、广东、北京、山东、江苏、吉林等地的中企代表座谈,同企业当地雇员交流。每位与我交流的在以企业代表都自豪地表示,尽管受到地区冲突影响,但企业都做到了未撤离、不停工,在以坚守岗位、尽责履约。红线轻轨持续运营,有关售后和维保服务也从未间断,每日列车开行数量不减反增,2024年2月增加到68列,比冲突前还多8列,当前每日客流量也逐步回升至12万人次。绿线轻轨建设项目也在持续稳步推进,以色列交通部长蕾盖夫高度赞扬中企克服重重困难、高效优质履约。同时,中国政府和企业为保障两国人员往来做出巨大努力,即便在局势最动荡之时,海南航空深圳—特拉维夫直飞航线从未停航,每周班次从2班增加到现在的3班。

二、中以友好合作对以民众有何意义?

中国企业走进以色列大街小巷,改善人民城市生活质量。红线轻轨是特拉维夫第一条轻轨线路,自2023年8月正式开通以来,已持续安全运行超500天,将特拉维夫高峰期公共交通使用率由25%提升至40%,通勤时间减少近10%,极大缓解城市交通拥堵。车身通体采用防弹材料,在提供便捷舒适的交通体验的同时确保乘客安全。中国企业在特拉维夫、拉马特甘、佩塔提克瓦、内坦亚、赫兹利亚等十余个城市承包房建项目,为缓解以色列住房紧张、提升当地居住质量做出“中国贡献”。

中以合作创造就业岗位,推动人才交流。以色列籍员工是在以中企的“生力军”,例如由中国企业承建并运营的海法新港近200名员工中以色列籍员工占比超八成。在2017至2023年红线轻轨运营筹备阶段,有关中企派出中欧联合专家团在以开展交流培训工作,就轻轨驾驶、调度、站务和维保等为300余名以籍员工提供技术指导,轻轨开通后运维工作交由当地员工全权负责。走访期间我试乘了红线轻轨,参观调度中心,同各个岗位上的以色列员工朋友们交流,切实感受到他们的自豪感和获得感。

中国服务”解决物流难题,在以广受赞誉。海法新港开港后,物流渠道更为畅通,便利在以人民。海法新港以高效作业和高质量服务,一举将以色列海法港的世界排名从2021年的196名提升至2023年的86名。海法新港还多次积极响应以方请求,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海法港货船滞留和空箱积压等问题,得到以政府和以制造协会高度评价。

三、中以友好合作潜能何在?

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始终是中以合作的力量源泉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表示,“中国愿同各国一道,做友好合作的践行者、文明互鉴的推动者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,共同开创世界的美好未来。”中以务实合作促进了双方互利共赢、共同发展,更为深化两国传统友谊、促进民众相互了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

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,中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按照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,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,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。中国实现新发展,将为包括以色列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新机遇,为中以各领域务实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。另一方面,以色列战后经济恢复潜力大,计划2050年前实现私家车净零排放,无疑也会为中以基建项目合作、科技创新交流、新能源汽车贸易等提供更多机遇。
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在二战中守望相助,中以和中犹传统友谊经过历史的洗礼历久弥新。“愿除旧妄生新意,端与新年日日新。”新的一年,让我们以崭新的面貌、坚定的信心推动中以合作、传承中以友好,不断开创中以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。